阿曼帝國的歷史

統治印度洋貿易的帝國——阿曼

當提到帝國時,你可能會想到歐洲的國家,如英國、法國、德國,或者現代大歐亞國家,如奧斯曼帝國、清朝、莫卧爾帝國、俄羅斯帝國,甚至更早的時候,也許會想到亞述帝國、羅馬帝國、波斯帝國等等。

今天我們要討論的主題是阿曼帝國。

阿曼位於阿拉伯半島的東南部,首都是馬斯喀特。雖然它在國際間的知名度不高,但曾經是擁有東非領土,主宰印度洋貿易的海上帝國和強大的海軍國家。

讓我們來看看阿曼是如何崛起成為大國的。

 

在葡萄牙統治之前的阿曼

 

雖然阿曼自古以來就有人居住並建立聚落,但在歷史上的記錄是從伊斯蘭教於公元7世紀傳入以後才開始出現。

阿曼的伊斯蘭教信仰屬於全球規模中的少數派,主要由伊巴德派教派組成,這是一個相對少數的宗派。

以下是修訂後的表格:

宗派 認可的領袖 說明
遜尼派 認可烏馬伊亞王朝第一代穆阿維亞 認可伊斯蘭的領袖卡里夫
什葉派 僅認可第四代哈里發阿里及其後代 認可阿里哈里發及其子孫為領袖(伊瑪目)
伊巴德派 不承認第三代哈里發烏斯馬尼、第四代哈里發阿里、烏馬伊亞王朝卡里夫穆阿維亞 不承認任何人為領袖

伊巴德派教派起源於伊斯蘭教的早期時期,他們反對第三代哈里發烏斯曼(Usman)的統治以及第四代哈里發阿里(Ali)和穆阿維亞(Muawiya)之間的爭端,並獨立建立。因此,他們反對烏馬伊亞王朝的統治,但也否定了只承認先知穆罕默德的後裔阿里為伊瑪目(Imam)的什葉派觀點。

伊巴德派曾發動反叛,但最終被擊敗,並被流放到阿曼,在那裡他們建立了自己的伊瑪目傳統。

阿曼長期以來一直被視為阿拉伯世界的邊境地區,經常被不同的異民族王朝統治。在10世紀,神秘主義教派卡爾馬提亞(Carmathians)統治,11世紀則由伊朗的布瓦伊王朝(Buyids)統治,12世紀則由塞爾柱克王朝(Seljuks)等各種宗派的群體統治。然而,阿曼的伊巴德派信仰一直保持著。

1154年,阿曼建立了自己的納布哈尼王朝,國王不僅擔任伊瑪目,還保持了世俗權力,伊瑪目成為象徵性的存在。納布哈尼王朝統治阿曼的內陸地區和以馬斯喀特港為中心的沿海地區。然而,在1507年,馬斯喀特被葡萄牙佔領,納布哈尼王朝內部的世俗權威受到損害,伊瑪目的聲望逐漸上升。

隨後於1624年,亞里巴王朝成立,這個王朝將阿曼發展成了一個海上帝國。但在此之前,讓我們先解釋一下在爭奪阿曼和印度洋霸權的過程中,葡萄牙是如何擴大其統治的。

 

控制印度洋貿易的葡萄牙

來自歐洲邊陲的葡萄牙,從14世紀開始積極參與海洋貿易。儘管經歷了多次失敗和挫折,但直到15世紀末,瓦斯科·達·伽馬終於開辟了通往印度的航線。

他們派遣駐在印度的官員,全面參與香料貿易。

在印度洋地區,自古以來已經形成了中國、印度、阿拉伯半島和東非之間的印度洋貿易網絡,建立了一個被稱為「印度洋經濟圈」的經濟區域。

為了將這些地方實力納入自己的統治,葡萄牙開始使用武力攻擊和佔領東非的城市和阿拉伯半島的港口城市。首先,他們在1507年攻擊並佔領了波斯灣入口的馬六甲,並迫使伊朗的薩法維王朝承認了葡萄牙的主權。

在葡萄牙佔領霍爾木茲的過程中,一些重要的港口,如巴林島和馬斯喀特港,也被佔領,成為葡萄牙控制波斯灣的關鍵據點。然而,他們未能佔領現在的也門亞丁港,因此未能實現對整個波斯灣的完全控制。

與此同時,大約在1580年左右,奧斯曼帝國也開始積極參與印度洋貿易,甚至一度派遣船隊到達現今的印度尼西亞。這被稱為奧斯曼帝國的大航海時代。葡萄牙和奧斯曼帝國之間經常發生衝突,奧斯曼帝國曾一度佔領馬斯喀特,並進攻了霍爾木茲島上的葡萄牙堡壘。

然而,最終奧斯曼帝國在葡萄牙軍隊的反擊下被擊退,奧斯曼帝國試圖在印度洋擴大勢力的努力以失敗告終。

短暫的葡萄牙統治時期

自16世紀末以來,荷蘭開始進入印度洋地區,到了17世紀,英國東印度公司也開始活動。同時,伊朗在這一時期,由阿巴斯一世統治的薩法維王朝也開始強大起來。

薩法維王朝入侵並佔領了由葡萄牙統治的巴林島,然後在獲得英國支持的情況下佔領了霍爾木茲島。這樣一來,葡萄牙失去了最大的貿易據點霍爾木茲島,他們的基地僅剩下馬斯喀特,並且在該地區的影響力逐漸喪失。

現在,我們回到阿曼。

成立於1624年的亞里巴王朝征服了阿曼的內陸地區,並擴展到包括馬斯喀特在內的海岸地區。在第二代伊瑪目蘇丹·本·賽夫的統治下,於1650年攻佔了馬斯喀特,將葡萄牙趕出了該地。

擁有天然良港的馬斯喀特使阿曼的海洋貿易活動變得更加活躍,並與競爭的葡萄牙展開了貿易爭端。

葡萄牙以印度的果阿為基地,並計劃重新佔領馬斯喀特。如果成功攻佔馬斯喀特,不僅將奪回馬斯喀特,還將進攻阿曼,並攻擊葡萄牙在東非的基地——桑給巴爾島。

亞里巴王朝的伊瑪目主要領導貿易和軍事擴張,到了18世紀初,他們擁有了超過20艘的船隻,包括裝備有80門大砲的帆船。他們不僅進行戰爭,還進行遠洋貿易。

貿易商品主要包括從印度進口的大米、香料、布料、藥品和武器等,而阿曼則出口馬匹和棗子等。中繼貿易連接了印度、阿拉伯半島和東非,涵蓋了服裝、地毯、象牙、奴隸等眾多商品的交易。

在東非,雖然一直以來都有阿拉伯商人進行貿易,但隨著亞里巴王朝的正式海洋擴張,以及葡萄牙在蒙巴薩的基地被佔領和阿曼的統治,東非逐漸被政治上納入了阿曼的版圖。

當馬斯喀特政權在政治上強大時,阿曼本土對東非產生了重大影響力。但當本土發生內亂等混亂情況時,東非的影響力變得獨立,並且形成了自己獨立的阿曼系勢力。

 

布薩伊德王朝和阿曼的海洋帝國

布薩伊德王朝和阿曼的海洋帝國 在阿曼本土爆發內亂時,伊朗的阿夫沙爾王朝介入,試圖掌控阿曼。一位英雄,名叫艾哈邁德·本·賽義德,抵抗了阿夫沙爾王朝的入侵。他在阿曼贏得了支持,成為伊巴德派的伊瑪目,並在1749年推翻了亞里巴王朝,開創了布薩伊德王朝,這一事件發生在18世紀中葉。

布薩伊德王朝像亞里巴王朝一樣積極參與貿易活動,統一了貿易和軍事。到了18世紀末,阿曼實現了對波斯灣貿易的壟斷,甚至向遙遠的東南亞派遣艦隊。

然後,布薩伊德王朝的政治體制由伊瑪目成為更加世俗化的統治者,稱為“賽義德”,更加致力於軍事擴張和貿易擴大。

然而,此時沙特阿拉伯的薩努德家和英國開始派遣艦隊並擴大其勢力,布薩伊德王朝的領土,包括巴林等以前的領土,開始變得狹小。因此,他們開始加強對東非的影響。

當布薩伊德王朝在阿曼本土的內亂期間成立時,原本屬於阿曼的東非城市蒙巴薩,由阿曼的馬茲魯伊家族獨立統治,擁有自己的政權。同樣,另一個貿易港口帕特島,由另一個有影響力的阿曼家族納布哈尼家族統治。布薩伊德王朝為了維持勢力,不得不設法控制這些在東非的阿曼人。

1806年,成為賽義德的賽義德·賽義德,通稱賽義德·賽義德,開創了阿曼帝國的鼎盛時期。

賽義德·賽義德深感英國和法國進入東非的威脅,並預測這些西方列強遲早會侵入東非。因此,他迅速強化了對東非沿岸地區的控制,以應對這種威脅。

在1820年代,賽義德·賽義德開始軍事行動,並於1837年征服了馬茲魯伊家族,確立了對東非沿岸地區的統治權。

賽義德·賽義德自己也從馬斯喀特搬到了桑給巴爾島,以桑給巴爾為基地,掌控了從摩加迪休到莫桑比克的沿岸地區,並控制了通往坦噶尼喀湖的內陸貿易路線。他在各地建造堡壘,強化軍事統治,建立關稅制度,與各國建立外交關係,並開始大規模的海外貿易。

在18到19世紀,非洲內陸地區供應的主要出口產品是「奴隸」,它們被流通到海外。坦噶尼喀湖周圍的居民競相組織商隊前往內陸,購買外國製的棉布、珠寶和武器,參與奴隸獵取。

奴隸的主要買家主要在法國,奴隸被帶到毛里求斯的甘蔗種植園工作。

1815年,法國禁止奴隸貿易,奴隸市場擴大到阿拉伯半島和印度。東非的奴隸被帶到桑給巴爾島,然後在那裡拍賣,並被運到世界各地出售。

其他出口產品包括象牙、丁香、糖和咖啡。進口產品包括彈藥、珠寶、棉布、鐘錶和鏡子等。

阿曼的貿易主要由阿曼王室進行,由於王室的份額很大,所以漸漸地歐美商人開始避免與阿曼王室進行交易。取而代之的是印度商人,其中以錫維家族最為著名。

他們來自印度西北部的港口城市庫奇,錫維家族透過出口印度棉布、象牙、丁香以及進口奴隸等方式獲得巨大財富,成為阿曼王國財政界的領袖,介入了阿曼國內所有商業交易,並擁有巨大的權力。

阿曼帝國的衰落

1856年,當賽義德·賽義德去世後,繼任者的爭端開始,英國政府在阿曼和桑給巴爾分別即位了國王,以解決這一局勢。這樣一來,阿拉伯半島和東非的政治統一被解除,阿曼和桑給巴爾開始各自作為獨立的國家前進。

失去桑給巴爾的阿曼本土急劇衰落,蘇丹試圖統一國內的部落,實行中央集權,但這卻招致了英國的干預。

蘇丹聯合了有力的卡菲里部族來對抗英國,但英國卻支持了他們的對手,艾爾布賽德。最終,英國在1871年殺害了蘇丹,而與英國的關係也更加緊密,最終阿曼成為英國的保護國。

與此同時,由於德國和英國削弱了桑給巴爾的領土,該地於1890年成為英國的保護領。1963年,布賽德家族宣布獨立,但在1964年的桑給巴爾革命中被併入坦桑尼亞。

小小結論

自大航海時代以來,歐洲國家一直在亞洲和非洲國家進行單方面的侵略和統治,但這個故事也反映了相反的情況,這一點令人驚訝。

然而,阿曼所做的事情包括奴隸貿易和東非的統治,並沒有改變,因此不能單純地認為「歐洲被亞洲打敗就是好事」。這個故事還提到了印度洋,對我們日本人來說可能難以想像的世界,它連接了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半島和東非,人和物資在其中自由流動,這種情景令人感到非常有趣。在這種人和物資的流通中,異教的權威在武力和財富的支持下推動著體制和統治的發展,這讓我們思考社會發展的不同方式,這確實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