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的歷史 ─ 從農業起源到化學肥料

農業和肥料是緊密相連的,可以說是農業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為了種出更多、更美味、更營養豐富的食物,人類一直在使用肥料並進行研究,不斷開發新的肥料。

這是一個範疇廣大甚至可以寫成一本歷史書。但在這裡,我們會簡單概括重點的介紹。

肥料的起源

農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約12,000年前左右。

農業起源的地區是河流帶來豐饒的土壤的流域地區。尼羅河下游地區、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河流域、揚子江中下游地區以及印度河下游地區是農業技術傳播的中心,這些技術逐漸傳播到了歐亞大陸和非洲大陸的各個地區。

隨著農業文明的發展,城市開始出現,需要大量的木材用於建造神殿、住宅和農具。城市人們大量砍伐上游森林的樹木,然後使用河流運輸木材。當木材資源逐漸枯竭時,森林所儲存的水分開始直接流入河流,導致大規模的洪水頻繁發生。同時,土壤也因過度開墾而鹽化和疲弊。

因此,早期的依賴土地肥力的農業國家紛紛在約4,500年前崩潰。為了維持國家的運作,城市必須人為地為土地提供營養,以永續維護土壤的肥沃。

另一方面,人類古時候就進行了燒畑農業,即在森林被焚燒後種植農作物。當時的人們沒有肥料的概念,可能僅憑經驗知道,利用植物灰作為養分施用於農業是一種有效的施肥方式。

由於土地的營養在使用數年後會耗盡,所以土地需要休耕,重新燒毀森林以開墾新的農地。燒畑農業在小規模下是可持續的,但是大規模地燒毀森林擴大農地會導致環境破壞。事實上,歷史上許多森林就是這樣遭到破壞的。

輪作的發展

除了燒畑之外,古代人們也透過不同方法恢復土壤的肥力。

其中一種方法就是進行輪作,定期改變田地上的作物,以創造高生產力的土壤。在公元前6,000年左右的古代近東地區,人們就已經開始進行豆類和穀物的交替種植輪作。

在聖經的利未記第25章中,上帝指示以色列人要守護「土地的安息日」。

上帝在西奈山上對摩西說:「你告訴以色列人,當他們進入我賜給他們的地時,他們要向上帝守護安息。在六年之內,你可以種植田地,修剪葡萄園的枝條,收穫作物。但到了第七年,你們要給地完全的休息安息…(以下省略)」

古代世界中,一種稱為二圃式農業的方法很常見,一年中將土地的一半耕種,讓剩餘的一半休息以積蓄能量。在歐洲,除了透過這種休閑來恢復土壤肥力之外,還廣泛使用混合家畜糞便和稻草發酵製成的堆肥。此外,還進行石灰肥料和綠肥(將割下的植物混入田地以施肥)的操作。

而結合豆科、禾本科和休閑的三圃式農業在中國始於東周時代(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在歐洲則開始於1世紀左右。

在16世紀初的歐洲,人們開始採用四圃式農業,其中包括根菜類等作物。到了18世紀,英國農學家查爾斯·鎮森德(Charles Townsend)推廣了四圃式農業,連續種植小麥、蕪菁、大麥和三葉草,並加入飼料作物和放牧作物,使得全年都能養殖家畜。

江戶時代的肥料

在中國和歐洲,輪作是常見的耕作方式,但在日本並不普及。

日本地區多為山地,缺乏足夠的休耕土地,而水田農業則得到發展。水田可以蓄水,土壤中的養分不會流失,有利於連作耕作。

江戶時代的重要作物有關西的棉花和關東的桑(養蠶),為了穩定品質和產量,需要大量的肥料。當時重要的肥料有菜種油粕和魚粕。菜種油粕是菜種油的渣滓,用作燈油。魚粕則是過剩的魚(如鯖魚)的再利用方式。

當時重要的肥料之一是人糞尿。

這在世界上是相當特殊的例子,但在江戶時代的日本,糞尿是一種寶貴的物品,以高價進行交易。在江戶、大阪等城市產生的人糞尿被裝上商船,運送到農田作為肥料使用。糞尿在肥料池中堆積發酵,成為堆肥。

在大阪,房東持有租客固體排泄物的權利,而尿液這種價值較低的排泄物權利則歸租客所有,他們可以將其賣給中間商。在18世紀初,一年份的糞尿相當於半兩以上的價值進行交易。

當價格飆升時,中間商之間的爭執和爭論頻繁發生,貧農因無法買得起糞尿而被迫盜竊,引發懲罰事件。

「肥料的三要素」的發現

在18世紀到19世紀的歐洲,人類發現了現代所稱的「肥料的三要素」。

在18世紀的英國,有一個以製造刀具聞名的城市,名叫謝菲爾德。在這個城市裡,人們利用動物的骨頭來做刀柄,而在加工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骨頭碎屑,這讓工廠主困擾不已。就在這時,有人不經意地將骨頭碎屑撒在自己的田地上,結果作物長得出奇地好。這個消息傳開後,大家紛紛渴望擁有骨頭碎屑。就這樣,骨粉應運而生。骨粉含有豐富的磷酸,能促進植物的生長。

▽ 1870年代美國的野牛骨

1806年,從南美洲探險歸國的亞歷山大·馮·洪堡將糞便和死鳥的積聚物介紹到歐洲世界。這種積聚物稱為鳥糞,經過化石化後成為了優質肥料,很快在整個歐洲被廣泛使用。鳥糞中既含有含氮物質,又含有磷酸。氮素有助於茎葉的生長。雖然現在鳥糞資源幾乎已經枯竭,但在19世紀,它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工業資源,支持著工業革命。

1856年,德國的施塔斯福特發現了鉀礦床,取而代之的是傳統的植物灰。鉀礦石中的主要成分是鉀,能促進根系的生長。在此之前,人們一直使用植物灰或海藻灰作為鉀肥料,但這是首次大規模使用鉀礦石。

值得一提的是,鉀肥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是德國的專利,之後在美國、蘇聯、意大利、加拿大、以色列、英國等地都進行了鉀資源的發現和開發。

就這樣,「肥料的三要素」,即氮、磷酸和鉀的肥料,得以完善。

化學肥料之父-利比希

理論上,發明化學肥料的人是德國科學家尤斯塔斯·逢·利比希(1803〜1873)。

利比希於1840年出版了《Die organische Chemie in ihrer Anwendung auf Agricultur und Physiologie(化學在農業和生理學上的應用)》,主張通過在農業領域應用化學方法,建立完美的農業,並創造「所有貿易和產業的真正基礎」。

利比希分析了土壤並提出了一個錯誤的主張,即當時主張的植物中的碳主要來自於葉子上的霉菌。

另一方面,利比希認為畜肥主要的作用是從土壤中提供微量的礦物質,並認為供應植物氮元素的重要途徑是大氣中的氨和土壤中的硝酸鹽。利比希認為有效供應礦物質將有助於植物的生長,於是他於1845年開始著手開發「化學肥料」。

後來證明,他的主張是錯誤的,他的化學肥料效率低下。

然而,利比希的門徒英國人J.H.吉爾伯特和約翰·貝內特·羅斯後來通過用硫酸分解骨粉,將三磷酸鈣轉化為一磷酸鈣和石膏的混合物,製造出「過磷酸鈣」。他們於1843年在泰晤士河畔的戴德福德工廠開始生產。這標誌著人造肥料的起源。

最初,原料骨頭供應不足,他們從戰場和墓地尋找人骨引起了爭議,但19世紀末在佛羅里達州發現了磷礦床,供應逐漸穩定。

20世紀的化學肥料革命

對於植物生長而言,高效率的化學肥料是農業的一大突破。然而,這些肥料的原料供應依賴於天然礦物資源,像是糞燒灰一樣,如果供應量減少或枯竭,那麼依賴化學肥料的農業將面臨嚴重的危機。

1898年9月,在英國化學學會於布里斯托舉行的會議上,會長克魯克斯說道:”要拯救人類免於飢餓,我們必須發明一種將空氣中無限存在的氮轉變為氨的技術。”

這一言論推動了空氣中固定氮的研究,並於1913年確立了「哈伯-博什法」。

弗里茨·哈伯

卡爾·博什

這項技術是基於弗里茨·哈伯在1910年代的理論研究,由卡爾·博什將其實用化。該方法將氮氣和氫氣混合成混合氣體,施加約250大氣壓,通過以氧化鐵為主要成分並添加氧化鋁、氧化鉀的觸媒,通過400至450°C的溫度,冷卻並分離生成的氨。

生成的氨不僅用於氮肥,還廣泛應用於工業需求,哈伯-博什法成為20世紀化學工業的核心技術。

鹽酸銨和尿素製造技術

從20世紀後半開始,鹽酸銨肥料(簡稱鹽安)成為了日本氮肥的主流。

鹽酸銨含有作物生長所需的氯素,具有優秀的特點,如防止根腐爛、促進光合作用、提高營養價值等。早在英國的羅薩姆斯特德農業試驗場,就於1933年報告指出,相較於當時主流的硫酸銨肥料,鹽酸銨肥料對所有穀物作物的產量增加更大且更穩定。

鹽酸銨肥料在戰前的朝鮮半島進行了試驗性生產,但戰後為了有效利用進口的原料鹽,開發出了同時生產碳酸鈉和鹽酸銨肥料的方法。

而重要的氮肥成分尿素的工業生產則始於戰後的日本。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位於北海道砂川的硫酸銨工廠的硫酸製造設備被佔領軍沒收,因此需要以非硫酸方式將氨轉化為肥料鹽,於是發展出了通過氨和二氧化碳反應來生產尿素的技術。

尿素肥料可以促進葉片和茎的生長,且在所有氮肥中含氮量最高,因此具有即時效果。

化學肥料爭議

自1960年代以來,在日本和西方國家,由於對於「科學萬能主義」的不信感,人們普遍認為食物中含有化學物質對身體不好。

有機農法被視為不使用化學肥料的好方法,許多人認為化學肥料對身體有害。

特別是在日本,對此產生了重大影響的是1974年朝日新聞連載的有吉佐和子著作《複合污染》。

這個連載中強調了農藥和化學肥料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以及對人體的不良影響,由於其轟動效應而成為暢銷書。

內容包括使用化學肥料會使土壤變硬、蚯蚓死亡和土壤枯萎,農民受到農藥影響而患上神經系統疾病,以及用化學肥料種植的蔬菜營養價值較低等。

《複合污染》的問世正好是公害問題成為社會問題的時期,在農業領域引入了「追求效率和利潤導致人性的喪失」的語境,這是一個具有開創性的觀點。儘管敘述有些激進,但它並非完全否定化學肥料,而是認為問題在於「使用方法和使用量」,這一點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

化學肥料少量使用可以帶來巨大的增產效果,但過度使用會導致土壤酸化和環境污染。

有機肥料可以使土壤變得軟化並提高保水功能,但效率較低,需要大量使用,因此價格較高。如果給予過度的使用量,也會引起環境污染。

單獨使用其中一種都不好,認為將化學肥料和有機肥料巧妙結合,對於農業作為一個產業以及環境保護都是有效的。

總結

人類追求在不降低土壤肥力的情況下進行高效農業技術,卻可能引發環境污染,可謂相當諷刺啊。

未來人們必須根據適當的用量和時機,根據不同的環境使用肥料。從事農業的人必須了解這些效果和功效,因為「不知道」是不能成為污染生活在這塊土地的藉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