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風味的中華料理歷史

f:id:titioya:20210422221037j:plain

中華料理在韓國的融合

從煎餃到中華丼,再到涼拌麵和天津飯

就像日本有其獨特的日式中華料理一樣,世界各地也各自對中華料理進行了本土化。這次我們要介紹的是韓國的中華料理。韓國的中華料理獨具特色,與日本完全不同的發展方式。除了探討中華料理在韓國的接受程度,我們還會關注在韓國並不那麼受矚目的中國裔韓國人的歷史。

朝鮮半島在華僑進入後

朝鮮半島歷史上受到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強大影響。在美食領域,中國尤其是地理上接近的山東料理對朝鮮料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但對於一般朝鮮半島的居民來說,能夠品嚐中國料理的機會幾乎是稀少的。

在重視傳統的朝鮮王朝統治下,用餐基本上是在家中進行的。除了一些名為「酒幕」的小酒館之外,幾乎沒有外食產業。因此,普通百姓很少有外食的習慣。長期以來,普羅大眾幾乎沒有機會享受中國料理。

外食產業在朝鮮半島真正開始蓬勃發展是在1876年的江華島條約之後。那時,為了生意,定居在此的華僑們(華僑在韓國被稱為”화교”,發音為”華橋”)將中國料理引進朝鮮半島,並成為現今韓國式中國料理的直接起源。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華僑大部分來自山東。1884年,在仁川成立了清朝的疏散地,山東籍的中國商人來此定居,開始在清朝和朝鮮之間進行生意。1898年,山東和仁川之間建立了定期航線,使得他們移居並在仁川定居下來。

韓國式中華料理在誕生之前(直到1960年代)

大量的華僑在朝鮮半島開設了飲食業。

據朝鮮總督府的資料顯示,1922年在全國主要城市裡的2,224戶華僑中,有30%經營著中華料理店。到了1926年,這數量更增加,中國料理店達到1,200家,從業人員約有3,800人。

當時的朝鮮半島中華料理主要分為三類:

首先是供政治家和有勢力的商人等特權階層使用的高級料理店。

其次是經營著大約2到10人左右的民眾食堂,提供麵食、餃子等大眾受歡迎的食物。

第三類是由2到3人經營的輕食店,出售可以站著吃的熱食小吃,像是混合蔥和肉烤製的餅。

朝鮮半島的高級中華料理店

從日本統治時代到1960年代,有名的中華料理店並不是那些價格親民的大眾餐廳,而是上流社會的寵兒,也是庶民們羨慕的高級店。

日本統治時代的中華料理店,在當時的朝鮮地區很少見地採用了兩層樓的建築,一樓通常是用作大廳,而二樓則是用作包廂。二樓是用來接待貴賓或開會的場所,有些料理店還配有陪酒和陪聊的妓生。

當時的料理服務主要採用定制的套餐,按照一定的順序供應菜餚。與現代的高級中華料理店相似,這些店舖常常被政治家和商界人士用於秘密會議或招待,發揮著料亭的角色。

當時一些知名的中華料理店的名字至今人們仍然有所耳聞。

首先是位於京城府(現在的首爾)的「雅叙園」。

f:id:titioya:20210426223242j:plain

雅叙園大約在1907年開業,當時是一家代表性的高級中華料理店,位於繁華的明洞,也就是現在的樂天飯店所在地。這裡常常被政治家和財經界人士光顧,而且1925年朝鮮共産黨的成立大會就在雅叙園舉行,顯然這裡非常適合密會。

另一個重要的中華料理店是「泰和館」。

1919年3月1日的所謂「萬歲事件」中,「民族代表33人」在泰和館朗讀了獨立宣言。泰和館位於仁寺洞,是朝鮮一般民眾也會光顧的店。

其他當時的中華料理店有大觀園、金谷園、四海樓等。

經歷過朝鮮戰爭後,大韓民國建立,中華料理店仍然維持著與戰前一樣的高級形象。

朴正熙時代長期處於戰時體制和獨裁體制,底下有親北左派和游擊隊策劃國家顛覆,中央政府內部的政治家和軍人也經常在泥沼政治鬥爭中掙扎。

在這種時代,能成為密室的高級中華料理店就成了理想的商討場所。

平民百姓喜愛的中華料理店

大眾中華料理店和小吃店在韓國的庶民中非常受歡迎。

特別是韓式水餃(Mandu),迎合了韓國人的味蕾喜好,價格也親民,甚至登上了報紙的連載小說,成為廣受庶民喜愛的美食。1951年,釜山出現了至今仍受歡迎的水餃店,叫做新發園(신발원)。

韓國式中華料理誕生(1970年代)

中華料理店迅速地走向民眾化,像炸醬麵等價格親民的菜色也開始受到歡迎。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有幾個,但最主要的原因是1971年實施的「外國人土地取得及管理法」。

根據這個法律,外國人只能擁有每戶不超過200坪的住宅和每戶不超過50坪的商店,導致首爾和仁川的高級中華料理店幾乎全部消失。包括雅叙園和泰和館等許多老字號餐廳都在這段時期倒閉。

即使長期居住在韓國,或在韓國出生的華僑也未被給予國籍,經濟上處於不利地位。由於民族主義抬頭,華僑也經常被貶稱為「張記(對華人的蔑稱)」並遭受歧視,許多人因為生活困難而離開韓國,移民到美國或台灣。

戰前繁榮的仁川唐人街也逐漸沒落,只剩下一些小規模的中華料理店苦撐著。仁川的中華料理店,原本的傳統高價位的店家都倒閉了,現在提供價格親民且符合韓國人口味的料理。

柴醬麵的人氣急速攀升!

f:id:titioya:20210422221037j:plain

在仁川的中國城裡,代表韓國式中華料理的「炸醬麵」起源於名為「共和春」的店家。

炸醬麵的原型來自山東料理的「炸醬麵」。這道料理將豬肉用甜面醬調味,稱為炸醬,然後搭配煮熟的麵條和蔬菜一起享用。正宗的肉醬是鹹味和辣味十足的,而韓國的炸醬麵的特色在於將稱為「春醬」的黑麵豉加入焦糖,使味道更加甜美。

共和春的老板是山東人,在1905年開業以來一直提供正宗的山東料理,但從1950年代中期開始,他將炸醬麵調整成韓國人喜愛的口味,因而受到歡迎。

在1960年代至1970年代期間,朴正熙政府推動了粉食鼓勵運動,加上被稱為「漢江奇蹟」的韓國經濟急速成長,使得對於快速且方便的食物需求增加,炸醬麵成為受歡迎的菜單之一。

現在,炸醬麵已經成為韓國的國民食品,就像日本的拉麵一樣受歡迎。

在韓國的電視劇和電影中,人物經常會吃炸醬麵,因此中國的粉絲也非常想嚐一嚐這道美食,在中國內地也出現了供應炸醬麵的餐廳。

曾獲得奧斯卡獎的電影《寄生上流》中也有炸醬麵的場景。公司老闆的妻子讓家政婦做的炸醬麵上還配有高級牛肉,象徵著主人公一家和他人之間的經濟差距。

作為庶民料理的韓國式中華料理

那麼,被韓國人喜愛的韓國式中華料理有哪些呢?

就像炸醬麵一樣,韓國式中華料理以「大眾化」和「符合韓國人口味的調味」為特點。雖然也有可以品嚐到正宗北京或上海風味的中華料理,但這是一個不同的類別,就像日本的「街頭中華」和「正統中華」是不同的一樣。

糖醋肉

f:id:titioya:20210423212351j:plain

糖醋肉在我們這裡就是指「酢豚」。

這道菜使用片栗粉油炸豬肉,再與蔬菜炒熟,淋上甜酸醬汁增加黏稠度,與酢豚的製作方式相似,但相較於日本的酢豚,它要甜得多,酸味幾乎感受不到,這是它的特色之一。如果你期望品嚐日本風味的酢豚,吃了糖醋肉可能會感到驚訝。

辣炒麵

f:id:titioya:20110412024557j:plain

一提到辣炒麵,會讓人聯想到長崎的辣炒麵。但據韓國人說,韓國的辣炒麵源自日本的長崎辣炒麵,不過實際上兩者並沒有直接關係。真正的起源並不太清楚。

這道料理會用貝類、魷魚等海鮮和肉、蒜苗、紅蘿蔔等蔬菜先用油炒熟,然後加入雞骨或豬骨湯底,再加入辣油和辣椒調味而成。類似於韓國受歡迎的超辣麵。對於我們這些外國人來說,這絕對是韓國料理,但它也被歸納為中國料理的一種。

炒烏龍麵

f:id:titioya:20210428205952j:plain

在韓國,烏龍麵被歸類為中國菜。

雖然它的起源是中國菜,但在日本統治時代,這種麵被稱為「烏龍麵」,並在韓國定名為此。

韓國式的中國菜烏龍麵,類似於去掉辣味的韓式冷麵,味道與長崎式冷麵相似。然而,大邱特有的「炒烏龍麵」卻是一種適合韓國人口味的辣炒麵料理,麵裡加入了辣椒、大蒜、海鮮、蔬菜等。與日本的炒烏龍麵截然不同。

辣椒炒雞

f:id:titioya:20210423231824j:plain

這是將雞肉炸成雞塊,然後與蘑菇一起用辣醬炒的料理,其根源來自中國菜的「辣椒鷄」。對於日本人來說,可能不知道這道菜其實是源自中華料理的,因為從名字上並不容易聯想到。

韓式水餃

f:id:titioya:20210423234528j:plain

這是水餃。韓國的「韓式水餃」一詞明顯源自中國的饅頭,在中國是指用小麥皮包裹餡料蒸製的饅頭,但在韓國似乎有些不同的含意。

相較於日本的餃子主要以煎餃為主,韓國的「韓式水餃」以炸餃子或水煮餃子為主要形式。餡料通常由碎肉、白菜、蔥等成分組成,與日本的餃子差異不大,不過有時會加入粉絲作為餡料。此外,韓國還有一種獨特的餃子類型——泡菜餃子。

因此,雖然外觀與日本式中國料理相似,但調味方面有相當大的不同。

和碳水燒、炸醬麵等相比,韓式水餃的味道更加甜。這是其特色之一。

總結

華僑帶入的中華料理,在當地人的口味適應下,進行了本地化的調整,這種現象不僅在日本和韓國,而且在全世界都可以看到。美式中華、印度式中華、英式中華等,各地都發展出了獨特的中華料理風格,逐漸成為當地的特色。